明治三十一年,當時官立、供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只有「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」而已,一方面因為居住在大稻埕的日本學童前往國語學校上學路途遙遠,一方面因為日本人渡海來臺灣的人數漸漸增加,國語學校的校舍不敷使用,因而創立「臺北小學校」,當時的學級分為六年的尋常科,以及二年的補習科。
實施新學制,廢除補習科,改制為尋常科四年、高等科四年,因此學校名稱改為「臺北尋常高等小學校」,但在此一同時,原國語學校 日本人附屬學校改為臺北廳管轄,為了區分兩校,於是以第一、第二學校稱之,因此「臺北尋常高等小學校」乃改稱為「臺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」。
在原「臺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」校址成立「臺北第一高等小學校」,收容之學生僅限於小學校高等科學童,除了將臺北現有各校(含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小學校)高等科的學生轉往本校之外,原屬第一小學校之尋常科學童,則由新設立之臺北第五尋常小學校所收容,因此本校成為日治時期臺北州管轄內唯二的純粹高等小學校(另一校則為基隆高等小學校)。
同年九月一日,各尋常小學校以其座位方位分別改稱為城東(第二)、城西(第五)、城南(第三)、城北(第四)小學校,而位在西門外的「臺北第一高等小學校」則改稱為「臺北高等小學校」。
依臺北市街町劃分的結果,校址位於末廣町四之四番地的「臺北高等小學校」遂改以「臺北末廣 高等小學校」為校名。
昭和10年(1935)6月9日,當時的「臺北末廣高等小學校」舉行創校20週年紀念。
因國民教育令的頒布而改為「臺北末廣國民學校」。
因末廣高等小學校尚未遷離,暫借老松國民學校校舍上課。
對日抗戰勝利,臺灣光復,為紀念抗日英雄羅福星烈士,校名更改為「臺北市城中區福星國民學校」,開辦附設幼稚園及夜間福星初級中學。
為容納福星國小無法收納的學生,於隔壁設立中興國小。
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校名更改為「臺北市城中區福星國民小學」。
臺北市行政區域調整,學校更名為「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」。
以明亮的黃色為底,「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」排列成弧狀文字,環繞下方的校徽。
藍色的蝙蝠翅膀取自「福」諧音,中間為梅花,象徵「堅忍不拔、生生不息」。
福星福星 是個和樂的大家庭
師長諄諄教誨 個個迎向光明
共鑽研 練體魄 德智體群四育並行
我們效法 羅福星先生的精神
竭盡所能 為我福星 爭取光榮
福星福星 在培育未來的棟樑
聽那書聲朗朗 處處歌聲嘹亮
在教室 在操場 天真活潑神采飛揚
我們認真 學習努力奮發圖強
發揮特長 為我中華 實現理想